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麻阳民族俗文化

麻阳民族俗文化

关键词:麻阳文化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麻阳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mayang.ccoo.cn/bendi/
  • 感谢 hnmy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5112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麻阳人民多聚族而居,一个姓氏一个村寨。村寨多建在山腰和溪河边,以便于汲洗与御敌。房屋多为木构平房,盖瓦。80年代扶贫建房前,乡村多有茅草房,之后,逐渐消失。乡村民房一般是4排3间的“一”字屋,正面开3个门。城乡户户建厅、堂和风火墙四合院子屋。农户多以“捋泥砖”(即在黄泥里渗寸余长稻草,筑成每块重约10一15公斤的长方形泥砖)封墙围屋;有的村民在房屋四周装木板为壁。房屋座向多是座北朝南,或座西北朝东南,取“前朱雀、后玄武、左青龙、右白虎”吉地之象。房屋中间是堂屋。堂屋是一家人的“礼堂”,即是迎宾宴客之所,也是最神圣的地方。上首正中是“神龛子”,是祖先神居处。贴在神龛子正中的一整张大红纸中心即称“家先”,其外侧对称贴的是一副祈祷对联:“愿国四时调玉烛,祈家千载绍书香”。其上下还写有一些祝福的词联。其上写的是:“佑吾后人”或“长发其祥”或“笃馨鍚光”四字及其中心一个“福”字;其下写有:“天地阴阳一年四季大吉大利”(横贴)与“百事顺遂,五谷丰登”(竖贴)。神龛底部横置一块木板或做成木柜,上面放置1个插香用的香炉碗。堂屋两旁的房间为住房。火床和卧房几乎各占一半(靠里为卧房,外为火床)。火床是一家人冬季烤火取暖、煮饭吃饭的地方。春夏秋冬则在偏所(侧屋)的“灶头”办饭菜。火床上的坐位素有规定,靠内一方是主人坐位,特别是女主人只坐这一方,与其相对的一方是客位,面对堂屋的一方是长者的坐位,靠堂屋的一方是晚辈的坐位。客来不能乱坐。本村寨人来,除房主人这一方,其余各方不大讲究。

建房,麻阳人称:“竖屋”。清至民国,“山农依田结庐,缚茅覆板,仅蔽风雨而已。”现今,乡村多建木构瓦屋,有的还建砖木结构或钢筋水泥结构的两三层楼房。历来人们视建房为大事,为人生中惠及子孙的大好喜事,因此,又叫“盘根基”。所以,建房主人首先要选好依山傍水的屋场,请“阴阳地理先生”(称道师,有的请巫师)告罗盘、定方位、看吉利。屋场地宜建“座北朝南”的房屋,是年“不利南北”,就放到“大利南北”的年份建房。建房时,还要请阴阳先生看日子,即根据全家人的“生庚八字”排出和选择“动地”、“伐木”、“架码”、“发墨”、“排扇”、“上梁”的吉日良辰,主人给予“礼事”(红包)相酬。“先生”将排算的月日时辰和一些吉利话写在一张红纸上送给主人。以后,主人和匠人安排破土动工。过去乡民请的“阴阳先生”一般都有固定的“世主”(称道师和巫师为救世主)。此习今大都废止,但少数乡民仍有看地利时辰的。

动土,即开始平整屋场。无论天晴下雨,要按照择定的日子时辰开挖屋场。烧香纸敬“土地爷”。若是新辟的屋场,要请主人儿子的舅舅用牛犁三个来回。

伐木,只按时辰伐中堂梁木,伐其它木料无时辰论。

架码,木匠做三脚木码和放柱子的四脚长横木架。三脚木码可以从邻居借用,但必须用主人的木材做一对新的。乡村中有专门竖屋的木匠,俗称“高梁木匠”,而把专做家具行头的木匠,称“细梁木匠”。主人请木匠,只请“掌墨”师傅一人,其他帮手及锯匠由掌墨师傅组班。

发墨,即木匠开始动工,主人买香墨一对和墨斗丝线一双,分赠于木匠和锯匠,并送“礼事”予掌墨师傅。掌墨师傅首先在“发墨”中柱叫“发脉柱”)上划墨线再及其它。

排扇,时辰一般选择在子夜至黎明前。先在地面组装,再一排排用“千年绳”(长而大的棕绳或麻绳)扯竖起来。在正式竖立之前,掌墨师傅先敬鲁般。敬鲁般即在堂屋正中上首摆一张大方桌,桌上摆一只新做的木码或高椅,周围用细篾睡簟围住,上罩一把红油纸伞,在其前摆设香案。烧香纸祭毕,即用先已备好的一只木庄(木契)串着九张烧纸钉于屋场附近的地下或岩坎处,边钉边口中念念有词。而后拿起一只大红公鸡念道:“主东赐我一只鸡,头戴红冠身穿五色。公鸡赐我有何用?说是立柱到时辰。一祭东方太乙,二祭地脉龙神,三断邪煞九宫阴。四方我都念到,八面有关照的眼睛。立起中柱稳当当,立起中柱堂正正,正!”掌墨师傅边念用手指甲抿去鸡冠顶端让其流血,并扯鸡项毛沾血贴于堂屋左侧的中柱(发墨柱)的正墨腰上。手贴鸡毛时,口中念“正!”主人鸣炮,众木匠和锯匠及帮忙随“正!”之声把“排扇”扯起,用长木架好,再扯对扇与之相连。至天亮,四个排扇均已排好。

上梁,是竖屋过程中最隆重的仪式。这天主人用乐鼓唱戏、请客宴匠人。至亲做糍粑、包子送礼,叫“提梁”。上梁之前,木匠锯匠敬鲁班喝“鲁班酒”,要把猪身上能吃的都吃到。“鲁班酒”之后到时辰即上梁并抛梁粑,这个仪式也是由掌墨师傅主持。梁木按吉日做好后放在高处,不能低于附近路面。梁木用椿木或用樟木或用铁杉(质硬而红的杉树)做成四方形,中画太极图(红进黑出,用4尺长的红布裹缠),两端分别画三(乾)和三三(坤),代表天和地。梁用黄丝绢(意表黄龙)提上去。提梁前,掌墨师傅在堂屋中间用酒敬梁,高声唱道:“一杯酒敬梁头,文到尚书武封候。二杯酒敬梁腰,恭喜主东顺滔滔。三杯酒敬梁尾,荣华富贵从今起。”敬梁后,就是升梁。掌墨师傅念道:“东边升起,千年发达;两边升起,万年兴旺;中央升起,两头齐发。”鞭炮声中,梁上提屋顶。然后由木匠师傅把梁木两端放到中柱榫口内去。榫口内放着两头吊出的五彩纸和五彩丝线。念道:“我把黄龙翻个身,恭喜主东千年发达万年兴;我把黄龙转个面,千年发达万年旺。”梁上好后,还要“抛梁”。“抛梁”即把亲戚“提梁”送礼的糯米糍粑和包子,从梁木上抛给众人。正式抛梁前,还要吃“猪肝酒”,颂梁。木匠和锯匠师傅各坐梁木一头,木匠坐发墨柱梁头,首先齐声道:“主东送我一只盘,盘内摆的是美酒和猪肝;金杯子一对,银筷子两双。”然后,木匠与锯匠一问一答地道:

“此梁此梁,生在何处?长在何方?”

“生在须弥山上,长在九龙山头。”

“谁人得见,谁人得看?”

“张良得见,鲁班得看。”

齐声念道:

“张良拿把斧来砍,鲁班然后用尺量。七一量,八一量,量得一丈八尺八寸长。别人拿去无用处,主东拿来做栋梁。”

又一问一答道 :

“此梁此梁,生在何处?长在何方?”

“生在昆仑山上,长在九龙头上。”

齐声道:

“此木非是平凡木,乃是须弥山上紫檩香。长得枝枝都成对,生得叶叶又成双。朝有金鸡来报晓,夜有凤凰在树眠。乌雅不敢乱叫,蝗虫不敢乱钻。别人拿去无用处,主东拿来做栋梁。”

帮忙人把抛梁滋粑上送至梁顶,掌墨师傅念道:“正月是新年,二月去梨田,三月去下种,四月去插秧,五六月去看水,七八月谷进仓,主人把谷担到碾子上,大姑娘来筛米,二姑娘来筛糠,三姑娘年纪小,做起粑粑抛栋梁。”

抛梁开始时,先抛给主人。此时木匠师傅道:“我抛东来你抛西,恭喜主东荣华又富贵。请问东家要富是要贵?”

下面东家答道:“富贵都要。”

木匠又问:“请问东家要金是要银?”

东家答:“金也要,银也要!”

东家主人用衣襟接住抛落的一塔(4个)糍粑,后又去接锯匠同样抛给的糍粑(此两塔糍粑全家人分食)。然后把摆上梁顶的糍粑和包子往四面八方抛散,任人抢夺。男女老少以抢得抛梁粑粑而自喜得福。上梁抛粑后,掌墨师傅再祭鲁班,主人谢师,把裹梁的红布、祭鲁班的伞赠给掌墨师傅。

建筑房屋,除椽皮用钉子钉外,其它各部都是榫卯连接。组装竖屋时,不用锯、锉、斧,只用“发棰(木棰)”的木匠,才是好木匠。木匠把椽皮钉好后,再齐檐,第一步工程结束。第二步工程是装壁板。一般房屋没有窗户,只有卧房后面一个一尺见方的小孔,叫“猫儿洞”,有的在卧房后壁装一块“○”或“○”形孔的木板,叫“亮窗眼”。建房,亲族朋友帮工,只吃酒饭不付工钱。木匠、锯匠也让工(即少收几天工钱),此习至今亦然。

饮食宴请

麻阳人民主食稻米,杂食包谷、小米、高梁、荞麦、红薯等。农户在春耕秋收季节一日三餐,称中餐为“点心”,栽田一日四餐(早晨吃糍粑、糯米酒过早)。冬闲时白天短,一般吃两餐。苗乡人多居山间,其饮食习惯重粮不重菜,只讲饭饱不顾菜劣,所以说:“有菜三碗饭,无菜饭三碗(即有菜无菜,饭都吃得饱)”。特别是酷嗜酸菜和辣子,无论春夏秋冬,家家户户备有坛装酸菜,如酸罗卜、酸青菜、酸鱼、酸肉、酸辣子等。特别是盛夏制作的“马援苦”(一种生于山林中的草本植物)酸和初秋制作的芝麻叶酸,别有风味。用此酸菜下饭,大增味口。所以有句俗话说:“酸菜(省)油,辣子(省)盐!”以酸辣替代油盐。并俗云:“三日不吃酸 ,走路打闹蹿”。另外,爱蹲着吃饭,喜吃“合合菜”(即把几样菜混合一锅煮),爱“打平伙”,吃熬牛皮,且吃肉大块,喝酒大碗,待客非让客人吃饱喝足不可。

麻阳人民遇婚、丧、喜、庆必宴请宾客。宴请宾客,事先一般发请帖(柬)。旧时,客人分男女坐席,长者或社会地位较高者坐首席(即堂屋上首面)。酒席的席面菜肴有“红”、“白”喜事和贫富之分。但无论红、白喜事,狗肉不能上席,亦不可上灶烹调。所谓“红”喜事,即婚娶、嫁女、竖屋、祝寿、接“鸡米”(为新生儿满三朝宴客)等;所谓“白”喜事,即为寿终正寝的老人办丧事(名“当大事”)。红喜事的宴席菜肴数质较白喜事要讲究一些。过去随家境贫富而定,有的办“四盘”(猪肉、豆腐、粉条、罗卜片合肉);有的办“五大它”(扣猪肉、豆腐、粉条、黄雀肉、罗卜片),还有一碗汤,故又名“六品碗”;有的办“八小八大”(八小即八小碟瓜子、糖果、糕点之类,先喝茶吃八小碟;八大即八大碗菜肴猪肉、豆腐、鸡鸭肉、鱼、粉条、蛋、海参、燕窝之类)。城镇及附近农村,一般户只办“四盘”,随吃随添;富户才办“五大它”或“八小八大”,边吃边换,亦名“撒席”。旧时官绅间相互应酬还办“鱼翅席”(以鱼翅为主海味类),富豪之家祝寿还办“海参席”(以海参为主味)。惟山村佤乡人的席面只办三样菜,即方它子猪肉一大盘,油炸豆腐、包谷粗粉条各两大碗(肉放大方桌中,豆腐粉条对称置于方桌四角),8人一席,两人坐一条长凳,边吃边添。

月粽糍,是年年必做的食品。人们过“小端午”和“大端午”,以粽糍沾红砂糖过早。粽糍做法是将糯米泡湿,用粽叶(名广叶又名蒲叶)包扎成一个一个的尖角糍(捆扎后有四个角,其中一个角较尖长),放铁锅内煮熟即成。每至农历五月初四和十四,妇人即忙于包粽糍。少糯米的人家,就在糯米中合绿豆或豌豆或红豆,凡豆子粽糍亦别有风味。五月粽糍,一则自食待客,二则作馈亲友礼品。市面生意人也摆摊出售。泸溪农谚云:“吃了五月粽,才把棉衣送”。

粉酸辣子,亦是苗乡人常年必备的主菜。粉酸辣子有两种:一种是将大红辣子剖开去籽内装糯米粉,放在坛子内匍酸后一个个煎熟即成佳肴;另一种是无论青红辣子合糯米粉或合包谷粉或合高梁粉剁细,装入坛子内匍酸后炒食或煎食,若合鲜罗卜片煮食,味道亦美。还有一种纯酸辣子剪去蒂,洗净晾干水气后装入坛内匍酸;一种是把老红辣子洗净晾干水气,放入坛内,用放冷的盐沸水浸泡,上用大石头压紧,经七天后即可食用。纯酸辣子可炒食,炒大蒜,炒罗卜丝,炒牛肉、鸡肉,其味无穷。

粉酸鱼肉,亦是民间常制作的佳肴。粉酸鱼制法是每年稻田放水捉鱼时,将半斤大小的鱼,去肚脏用盐阉一天后晒成七成干,再在鱼肚内装入糯米粉,放在坛内匍酸后煎食;酸猪肉制法是将新鲜猪肥肉切成小块,合粳米粉装入坛内匍酸后炒食。暑天防肉臭,常用此法。

腌腊肉,每年冬季后农家必杀“年猪”腌腊肉。一般是把食盐先放锅内炒热,再把新鲜猪肉放入锅内,让其沾上食盐后取出放于缸内(有的还放五香粉)压紧经20天后,一块块挂于火炕上方的烘床上,用烟火薰成黄黑色且至6——7成干即可。有的“腌热肉”,屠夫砍一块,主人腌一块,搭热擦上食盐置于缸内压紧。除腌猪肉,还有腌狗肉、牛肉和腌鱼等,而以腌猪肉为最多最普遍。因此,若说“腊肉”,必指“腊猪肉”。又多在农历腊月(十二月)所为且能久储,“腊肉”由此而名无疑。炒食蒸食都存火烟味,又名“腊味”。人们往往把久储的东西,亦称做“腊货”。

年糍粑,是每年腊月家家必做的糍粑,糯米糍叫“银糍”,粟米糍叫“金糍”,高梁糍叫“乌金麻子糍”,糯米合包谷米做的糍叫“花糍”,糯米和粘米粉混合做的糍叫“姐妹糍”。这些糍粑的做法基本相同,即将米淘净浸泡一夜沥干用罾蒸熟,放在岩糍坎内一款款用糍捶舂烂,将舂烂的糍放于桌子或板子上做成2——3两重的一个个园形的粑,稍硬即四个一迭,迭成一塔塔的糍粑,放5——6天后浸泡于清水中(立春前的水浸糍易酸),待吃时捞出。做糍粑时要在手上和桌子或板子上擦食油溶合黄蜡的黄蜡油,以免糍粑沾手和桌板。有的人家在做年糍时,还在部分糍粑内包以煮熟的绿豆或芝麻粉。有的农户还做0.5——1公斤重的大糍粑,叫“糍粑娘”。凡有包心的糍粑都不可久浸,久浸必酸。实心糍粑久浸不酸,可吃到清明后杜鹃鸣啼插秧时节。年糍粑可烤可煎可煮,农忙当早餐或中餐,既省时又方便。农家做糍粑的糯稻、粟、高梁等,无论过去现在大都自种,若欠缺就从别家换。

婚姻嫁娶

苗乡人的婚姻,旧时一般是择门户相偶,由父母包办。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求亲,女家初次是不会同意的。男家请媒人多次去女家央求,求的次数越多越好,因为俗称:“亲要多求为贵”。女家同意后,男家就准备2公斤酒4公斤肉、两封糖、一套衣服等礼物,请媒人送至女家,叫“取口八字”,又叫“取八字”。女家接了礼物,叫“吃放口风”。女家一般留下那套衣服给许配的姑娘穿,再收一半礼物,另一半退回男家,并送以4寸见方红纸写就的女子庚帖,名“庚书”,叫“谢肯”。

媒人回至男家,男家将退回的礼物谢媒人。再行“合八字”,又叫“合婚”。有的请阴阳先生合,大多数是自己合。自行合婚的办法有两种:一种是把男儿的庚帖重合在女子的庚帖上面,压在神龛的香炉碗下面,七日之内全家人无疾病发生和做事顺遂,说明合上了,这叫“祭神婚”。另一种是把男女庚帖分别放在两个木瓢内,再把两个木瓢放在盛有半缸水的水缸内,同时把水搅动,第二天早晨去看,若两个瓢靠在一块儿,就说明合上了,这叫“闯天婚”。

合婚后,再选择当年或第二年、第三年的吉月吉日,请媒人送衣服、首饰(大都为银器)、酒肉至女家,叫“取大八字”,现名“提蓝”。女家以送来的酒肉设席邀族中长者共宴,意即让族中知道姑娘已许配人家。同时要从送的肉中留出一大块送给家婆(即外婆),叫“家婆肉”。意思是让外祖家也知道外孙女已许配人家。就在饮宴的当儿,女家父母当着族中长者的面,请会写字的人把女儿的生庚八字(即“X年X月X日X时”八个字)写在一张8寸见方的红纸上,这就是正式的庚书、庚帖。女家就以此庚帖和女子亲手制作的花裤带、布鞋、四方巾作答谢。自此亲宜往来,动必以礼。男女双方在过年过节时,都可以到对方家去拜谒、祝贺。

若男女双方结婚年龄已到,男家必须请媒人于正月十五日去女家求婚,意思是请求女方同意结婚。女家一旦同意,男家就择定秋后的吉月吉日作为结婚日,请媒人将择定的日子于五月十五日或八月中秋节告诉女家,同时送1至2公斤麻、0.8丈至1.2丈布,并送给女方家族每家一封糖。这叫“报日子”或叫“通佳期”。意思是让女族人都知道姑娘即将出嫁,要女子加倍用功做鞋子、挑花被子、绣花枕头等。将娶前两天,男家送酒肉、衣服、银首饰等至女家,叫“送日期担”。意即迫近的婚日无变更。女家复以布鞋、丝裤带、四方巾作答谢。男家送给女家的只是肉酒、衣服之类,数量多少以家境而度,女家绝不向男家索要过多的财物。

女子在出嫁之前一月或两月内,邀约族中姐妹陪伴,每夜同宿于自家门楼或正屋楼上,哭诉离别之情。每当鸡啼时,大声号哭母亲、父亲的养育之恩和兄弟、姐妹的骨肉之情,陪伴姐妹也陪哭,统称“哭嫁”(佤乡人叫“列古念”)。“哭嫁”有一套一定规格的词语和声调,如把母亲、祖母、姑母列在父亲、祖父、姑父之前哭诉。

将娶之日,男家有哥嫂迎亲,女家有哥嫂送亲,并有被褥、箱柜等作嫁妆。

女家在姑娘过门先天宴宾客,叫“戴花酒”。戴花酒这天,姑娘要在堂屋举行辞别祖宗、父母以及叔伯、兄弟等亲人的仪式。先跪拜,后按长幼亲疏的次序哭别。当夜、还要挨家挨户哭别满寨人。被哭的人也陪哭。若感情深厚的,互相抱头痛哭。哭满村人的意思,一是辞别;二是请村中叔伯兄弟姐妹们送她去夫家。因为第二天过门的嫁妆要人抬送。花被子是嫁妆中的主品,一般要两人抬一床,还要配一名送行大哥。其他大哥由亲兄弟、叔伯兄弟、表兄弟、族兄弟组成。大哥中必有一名为首席大哥。首席大哥要“背亲”。一般又以首席大哥的妻子为送亲大嫂。

哭完满村人后,就请送行的人喝酒。这次酒席摆列的方式,是把几张方桌连成一长串,叫“爬船席”。以流水方向为准,上游坐贵客和长者。在喝酒时,姑娘要依次哭席上的每一位客人。希望娘家的客人送姑娘去夫家,以后要象水中行船一样,常来常往,来往不断。所以,这又叫“请客席”。

“请客席”结束后,新娘第二次梳头。第一次梳头是在男家送肉酒那天(即先一天)进行的,第一次梳头要将长发周围的短发、汗毛用五色丝线绞掉或加用地灰扯掉,叫“拓荒”。梳头即把姑娘的长辫子梳理伸妥,挽成船形长髻,盘在脑后。已婚未婚的外形区别就在这里。梳头以后的姑娘就叫“新娘”,梳头时要哭梳头。所以父母、叔伯父母等亲人到边后,新娘才肯让别人梳理她的头发。然后举行一种叫“迭揣”(敬茶)的仪式。即在堂屋当中用干木柴烧一堆大火,新娘盛装,低头,两手拿3尺见方的绣花巾掩面站在堂屋下首右边。她的左边是送亲大嫂,端茶盘。茶盘内有4个小茶杯。送亲大嫂左边是手提茶壶、拿茶叶、端炒米的3个女孩子。新娘和送亲大嫂面前的地上铺竹席子,席子上面铺着红毡子或垫被子。堂屋上首坐着外婆和舅母。观礼人或坐或站立两旁。仪式开始,奏乐,送大嫂沿着火边向上首长者献茶。先端空盘献4次,后泡炒米茶献4次,共8次。每献一次,新娘跪拜一次。上首长者在新娘跪拜的同时,把茶水洒在地上。大嫂献茶时,脚步必须合着唢呐声擦地半脚半脚地行进。所以这个仪式长达一个多小时。“迭揣”的意思是向外祖家告别。

“迭揣”结束,新娘退席,停止哭泣。紧接着就是由送亲大嫂主持的“叩盔大”仪式。它的大意是代表新娘表示感谢诸位亲眷的来临,明天就要离开娘家去婆家,请众位亲人尽情唱歌,多用话打发。仪式开始,乐止,送亲大嫂站在堂屋下首,面对大家唱哭嫁歌:

“姐哎,贺唷!今天是30人来齐了,今天是40人走拢了!好比是螺丝腾云,好比是罗筛筛拢,好比是粉筛筛齐!假若不是为我这个‘空弟’分家,你们不会知道我屋对那方立,你们不会知道我门对何方开!今天是为我这个‘空弟’分家,你们才顶风冒寒从那四面八方团拢来啊!今天好比是水往上流聚成堆,今天好比水往下流拢了坝,今天好比是上水鳜鱼拢了边,今天好比是下水鸬鹚齐口开,今天好比是天上的雁鹅飞成串,今天好比是天鹅排成行!今天烧的大火莫空烧,青油灯一盏莫空照!今天来的强梁亲叔破费了。强梁亲叔们有歌放到歌场唱;强梁亲叔们有戏放到戏场唱。莫把歌书一本污霉了,莫把戏书一本瞒昧了。大家都说树生有根,大家都说水流有源。我好比是园边的棕树根多,我好比是堤边的桑树根长。今天我好比是新官上任,今天我好比是府官出行,今天我好比是乌龙行雨,今天我好比黄龙显身,今天我好比是皇帝坐位。满园竹子我为高,满坪萝卜我为大。今天我好比天上月亮亮堂堂,今天我好比是十五月亮正当中……。”送亲大嫂唱完后,观礼人随意唱哭嫁歌。歌词大都为祝贺,规劝新娘好好做人的一些内容。至三更时分,亦即在迎亲花轿到来之前,举行“依卢豢”仪式。此仪式即把同胞兄弟、姐妹聚在一起,中间摆一张小方桌,桌上放一碗饭,每人在碗里挟一它饭吃。新娘只是哭而不愿吃,表示不愿离别姐妹、兄弟。在父母、叔伯的哭诉劝导下,才勉强吃一小口饭。

男家在迎亲之日宴宾客,这天叫“正酒”。“正酒”这天早晨,男家派鼓乐、4人抬的花轿、媒人、迎亲大哥大嫂去女家迎亲。花轿停放在女家楼门外,媒人,迎亲大哥大嫂由女家送亲大哥大嫂迎接屋内接亲,其他人员在门外等候。

女家摆香案接轿,先接媒人。女家大哥说:“天上无云不下雨,地上无媒不成婚。今日月老大人,路上受了风霜,马上受了劳倦,依礼节要十里铺毡,五里结彩,远迎十里长亭。今日不曾远迎、不成礼数。天棚脚下水露未干,下马杯莫说120杯,240杯,480杯,也是不成敬数的!”边说边往茶盘内的3只酒杯内一一斟酒。

这时,媒人左手拿一把缠绕红布的纸伞,右手接过酒杯,能饮则饮,不能饮则倒在地上敬天地,然后进屋把伞供在神龛下面的方桌上。这把伞是男家给买的,是媒人的令箭,男女成婚后归媒人所有。媒人进屋后,再接迎亲大哥大嫂。女方大哥先问道:“今日锣鼓喧天,旗号纷扬,不知是状元入府,还是宰相入轿?”

男方迎亲大哥答道:“一不是状元入府,二不是宰相入轿。我今奉红叶之命,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,迎接贵府千金小姐。”女方大哥又问道“你走水路而来,还是走旱路而来?走旱路过了多少弯?走水路过子多少滩?”

男方大哥答道:“走旱路雾雾沉沉不见弯,走水路洪水滔滔不见滩。走旱路见了鸳鸯对舞鸾凤和鸣,走水路见了二龙抢宝双蛟跃滩!”

…… …… ……  ……

凡问话要有贴切的答语,否则就要拖长时间。进屋后,迎亲大嫂要给陪伴的人送“姊妹钱”,新娘的房门才得开。迎亲大嫂披青布包袱,包袱内放着一件新红绸面棉衣。大嫂进房后,在媒人的配合下,不顾新娘的哭骂,七手八脚解去新娘身上的棉衣和罩衣,给穿上这件红绸棉衣后,立即在女家寻找一件可以拿走的东西,或碗或钵,包在包袱内,意在背回家。然后点燃两把长长的火把,意即催女家“发亲”。火把是干竹子捆成的,用纸圈绕着。女家“发亲”是由为首大哥(新娘的亲兄弟或叔伯兄弟,若无就叫表兄弟或族兄弟代替)“背亲”。“背亲”是用一根长丝帕挽住新娘的腰背,背在大哥的背上,送亲大嫂在后用双手托住新娘双脚,不让沾地。“背亲”时,先把新娘从房内背到堂屋撒五谷(或撒筷子,以筷子代五谷),迎亲大嫂燃火把在前引路,再背进轿子内。新娘在大哥背上,头罩黑底花字四方帕,手拿绣花四方巾,掩面号哭不已。媒人拿伞随后跟出,径直回男家。轿子抬起时,点火把引路的迎亲大嫂,就将手中的火把朝女家方向丢一把在地上,让其自燃。拿着另一把转身急步往前走,但不能走的太远,否则女方就有人出面制止。轿子行进时,陪伴姐妹要拦轿,意即不让姑娘早早离去。待新娘将所有送行人和拦轿姊妹哭别一遍后,在族中长者劝告下,拦轿姑娘们才让轿子往前行走。这时,迎亲大嫂就把手中的火把朝男家方向丢在地上,让其燃尽。新娘的哭声更加激烈,一直哭到娘家人听不到哭声时,在送亲大哥劝阻下才停止。迎亲送亲的队列次序是:前面为迎亲乐队和迎亲大哥大嫂,后面是花轿、送行人和嫁妆。轿前为送亲大哥(人数多少视嫁妆中的被褥多少而定,少则1人,多则达12人),轿后为送亲大嫂和抬送嫁妆的队伍。嫁妆中有一套制作精致的被子,称“正被褥”,当夜就要铺盖。箱子中有一口大而美的箱子,叫“正箱子”。“正被褥”中夹着一对花枕头,合在“正箱子上”,要安排一对父母双全的青年男子抬送,并紧跟在花轿后面。还有嫁妆中的细篾睡簟、蚊帐也要安排父母双全的人抬送,跟在“正被褥”的后面。其他嫁妆就按大小主次随后而行。送行的人,有嫁妆的则抬扛嫁妆,若无空手而行。但大哥大嫂是绝不抬嫁妆的。假如送亲客多,男家先托族长辞于中路,或布席郊野,醉而辞之,叫“茅延酒”。虽送亲客多,而至男家但吃中饭后大都辞别而归,只留送亲大嫂住两晚,待三朝回门时,与新郎新娘一齐回家。轿子在中途不能停放歇息,要一直抬到男家楼门外停放。男家摆香案接亲。断煞后,先接大哥再接新娘。新郎向新娘的轿门作揖后再行开轿。迎亲大嫂又点两把火把引路,送亲大哥大嫂又如前法背新娘出轿经堂屋而入洞房。在背新娘入洞房的当儿,父母、兄弟均躲避,新郎站在洞房门首将罩在新娘头上的四方绣花字帕子揭去,旋即躲在荫静处用脚将其踩三下,意即使女方怕他。新娘进房后,送亲大嫂就为新娘铺床。新娘将铺好的被子四角折合,用屁股将其坐三下,意即使男方服她管。

中午,鼓乐高奏,一人主持,由新郎新娘盛装双双到堂屋“一拜天地,二拜祖宗,三拜三亲六眷”。拜天地、祖宗后即拜祖父母、父母、男家外祖家长者、姑父母等亲人。根据“男左女右”的说法,面对堂屋门,新郎的位子在左边,新娘的位子在右边。若面对堂屋中的神龛,则新郎在右边,新娘在左边。新娘由送亲大嫂引着,只跪不拜;新郎既叩首又作揖,也有劝阻免拜而送礼的。送亲大嫂出面,给每位长者敬献一双新布鞋。凡接布鞋者以礼钱相酬,多少不论。尔后,新郎进洞房要新娘解扣子脱掉身上的盛装。当夜同宿,新娘只能睡头朝堂屋这一头。

夜间闹房,3天不分大小。有些青年人除用唱歌逗趣外,还用辣椒烟薰,或躲在房外偷听新人说悄悄话,闹得新郎新娘不得安宁。但长者只坐在火床上或堂屋里,一边唱辰河高腔戏,一边品味新人敬献的茶点。第二天清晨,新郎新娘早早起床,同去水里担一担水回家,每人担一段路,表示相亲相爱,勤勉持家。待长者起床,新娘一一送去洗脸水,表示表示茶敬长者和老人。三朝回门,叫“行三朝”。早饭后,新郎新娘同去新娘家。去娘家的俗规是:新娘在前行,新郎在后跟。新娘行至娘家楼门外,必须掩面哭诉离别之情至家中,父母、兄弟再三劝阻才停止。至此,这个姑娘一生中的“哭嫁”就结束了。若遇再嫁(叫“半路亲”),既不再“背亲”、坐轿,也不再“哭嫁”,只是在去夫家时打一把新纸伞。新郎新娘回门去以后,新郎的母亲进洞房去试新媳妇的“脾性”。试的办法是:打开嫁妆中的“正箱子”。若容易打开,说明媳妇的“脾性”好。

回门这天,新娘新郎当天回男家。回来时,新娘家族人要打发(送礼谷)米或糍粑担子,叫“三朝担”。一般是每户1人挑个担子,随新郎新娘回家时送往男家。遵从俗规,回男家时新郎行前新娘随后,新娘后面就是“三朝担子”。送“三朝担”的人,必在男家住上一晚,以示男家殷情。

三朝这天,新郎新娘还要双双去谢媒人,给媒人送1双布鞋、3斤肉、两斤酒和取亲时的那把伞。五朝回门,可住几天。回男家时,娘家给新娘打发1只精致的细篾背笼。这种背笼,专供新妇行亲、赶场用的,只有新妇才有资格背这种背笼。

婚后第一个新年初二,男女双双去娘家拜年,叫“拜新年”。要给娘家族亲每户送一封糖(糕点),轻重不论。族中每家要请新郎新娘吃一餐酒饭,叫“排家饭”。

若发现新娘第一次怀孕,村中人就偷偷往新郎脸上抹墨,表示祝贺。

新娘第一次坐月(生小孩叫“坐月”),新郎抱1只大红公鸡去新娘家报喜。小孩的第一身衣服(叫“卢猫衣”,不缝扣子,只用布筋捆扎)和睡觉用的摇动睡篮(俗名窠)必须由婆家制作,在40朝这天送给小孩享用。新娘满月的当天,即被娘屋人接去娘家,住10天才回,叫“满四十日”。回来时,家婆家公给小孙孙打发银项圈、手圈或脚圈以及一套花衣服。舅舅舅母也打发衣服。子女均从父姓。入赘(招郎上门)则从母姓。现今,姓氏随父随母,城镇有由其自愿的,农村仍从父姓。新中国建立之前,姑表、姨表结婚的较为普遍,有的还“开扁担亲”。同姓人不结婚。结婚年龄,一般女的十七八岁,男的十八九岁,男比女方大1—2岁。也有女方比男方大1—2岁的。

丧葬礼仪

麻阳各村寨、各氏族都有各自的祖坟山,亦有埋未满60岁人的坟地和埋婴儿的公共场地。未满60花甲的人死,不能埋上祖坟山,其神灵亦不可上神龛。成年人死,家境好的以杉木棺(不漆黑)殓尸,贫者则用木板做匣殓尸或用竹簟裹尸;未成年的孩童死,用小箱殓尸,不在堂屋停灵,而置偏所或屋外,当天死当天黄昏时抬出埋葬;寿终正寝(60岁以上)的老人死,视为“白喜事”,在大门上贴出“当大事”横额,根据家境贫富进行操办。一般出讣闻告亲友,请僧道择讣葬日、择坟地、堂祭、做道场等。对死者要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煮河水浴尸,穿7至9层寿衣(女的红棉衣,男的红夹衣不可少),殓入黑漆漆的杉木棺内,手握纸钱口含缗钱,覆盖红色寿被,置棺于堂屋正中,头朝神龛(北方),脚朝大门(南方),设灵堂,用清油(茶油)点“头脚灯”,烧香纸三斤六两(名“落气纸”),点大红蜡烛,放鞭炮。晚辈亲属,头裹白帕(名“号帕”),身穿白衣(名“号衣”、“孝衣”,即麻衣,粗土布制成,不用扣子而用小布带裹缠),腰系草绳,脚穿白纸花缠绕耳绳草鞋,手拿白纸缠绕的短竹棍,跪哭于灵柩前。僧道或巫师“开路”、“绕棺”、唱“散花歌”,念“超脱经”;左右邻居无论亲疏,都来坐夜并击鼓唱“老人歌”。出丧(民间称“上山”)之日早晨全村寨的青壮男子都来抬灵柩送殡。灵柩过处,左右邻居都点一把稻草烟火置路旁。送殡路上,一人背香纸、拿“号竹”(道士赶棺用的扎白纸花的七八尺长的竹杆),走在最前面引路,边走边丢钱纸边放爆竹。其次是一群麻衣草履的孝男孝女,接着就是众人抬着和拥着的灵柩;队列最后是丧事乐队。至危险处,孝男孝女跪哭于路,待灵柩顺利通过,便立前行。中途不能将灵柩置地停放歇息。灵柩抬置坟坑旁,孝子立将自己头上“号帕”铺垫于地,且跪拜谢众人。坟坑3尺宽3尺深7尺长,挖整完备后,道士用红公鸡1只扫井(即让公鸡在井坑底部滚过四角)后将灵柩放入土坑中(若系新择的墓地,在坟井里还要放珠砂喜鹊窠,芝麻杆),道士告罗盘定“相角”,诸孝男孝女跪于坟前张开自己穿的“号衣”衣襟,接住道士撒给的白米(拿回用布包好放于箱子底部,三年后拿出来看,不腐烂,坟埋着了)。道士口念“福地洞天”后,众人一齐覆土将灵棺掩埋。回到丧家聚饮,道士或巫师安神于神龛上,即将灵牌子火化。明清时期,葬后3日复备酒席邀亲友至墓前,为坟加土后而饮,名“覆山”。民国时期,葬后3日内,每天巫家于傍晚送饮菜、稻草火把和烧香纸于坟,将饭菜倒入吊在立于坟顶“号竹”上的棕袋内,稻草火把置于坟旁。民间还有听“回煞”、“断七”之习。子女的“号帕”要包3年。3年内,每年阴历六月三十日傍晚要“接亡”,七月十五日“送亡”,腊月二十六日打扫“绿堂墨”(即火烟尘,又各打扫“阳尘”)时,要在坟上盖床新晒簟。葬后3年时,用岩石砌坟,在坟上裁一蓬“坟竹子”(即实心竹)。家境好的还修墓立石碑于坟前。夭折的青壮年人一般不修坟,也不安神于神龛。而有些壮年人死虽未至老,但留有后代,则设神龛位于屋外壁外角处。凡死于外地和非命,尸体均不能抬入堂屋设灵堂,其灵神也不能上正堂神龛,同样在屋壁角设个灵堂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