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麻阳花灯戏:“南方二人转

麻阳花灯戏:“南方二人转

关键词:麻阳花灯戏:“南方二人转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麻阳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mayang.ccoo.cn/bendi/
  • 感谢 hnmy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133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
第6代传人、花灯戏剧团副团长舒秀群(女)给青年演员示范。 吴啸华 摄  在湖南麻阳,如果你够幸运,在特殊的日子里能遇见别样的热闹。  这群热闹的人自成体系,着大红大绿花衣,手持花扇与手帕,一旦一丑两人单扇表演或是16人32把花扇的花灯群舞,在他们的唱、舞、眉目传情之外,围坐一圈老艺人,捣鼓着自身手中活计,鼓、大锣小锣、钹、二胡扬琴唢呐。别惊讶,只管融入这种热闹,他们盛大的装扮只为一场演出。  这种演出在麻阳,时常可见。有一个规范的名称,叫花灯戏。原属一种载歌载舞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,因表演时以南竹灌入青油,以棉布条为灯芯,照明或用灯笼照明演出而得名。这种流传于麻阳苗族地区的民族民间艺术,在其表演形态、演唱形式、表现体裁等方面有东北“二人转”的特性,为此,有“南方二人转”之说。  为追寻麻阳花灯戏的神韵与风貌,6月初我们来到了麻阳苗族自治县。  始于盛唐,盛于清朝  刚走进县文广新局,就听到了弦鼓声声,一大群青年男女在跳舞。知情人说,那是麻阳花灯戏剧团的演员们在排练。  麻阳花灯戏,是在麻阳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个新型的地方小戏剧种。传自域外,始于盛唐,成于宋代,盛于清朝,形成过程中吸收了江南小调的柔美、麻阳山歌的直率、酬傩愿歌的悲壮、湘西苗歌的泼辣之后,形成了自己优美、热烈、欢快的独特风格。后与阳戏、傩堂戏、辰河高腔、目连戏交融形成“麻阳花灯戏”,并成为湖南省地方保留小剧种之一。  据介绍,1958年2月,麻阳成立“汉剧巡回演出队”,后改名“麻阳县文工团”,期间创造性改造演出第一个麻阳花灯戏剧目《拉郎配》,并获得成功。1961年5月,“麻阳花灯戏剧团”成立,先后移植、创作演出大、小型现代与古装优秀花灯剧目近百个,多次巡回演出于湘、黔、豫、川等省几十个县、市。  麻阳文化馆馆长黄军说:“麻阳花灯戏历经数代花灯艺人的传承和创新,形成了包括花灯歌舞和花灯演唱、花灯戏剧3个层次,集歌、舞、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,遍布麻阳的各个村寨,为群众喜闻乐见。”  麻阳花灯戏历史悠久,麻阳民间传说:古代武宣王欲征天下女色,百姓皆藏匿少女,武宣王即诏令举国闹花灯戏,并派爪牙混杂观灯人群,趁机抢夺美艳民女入宫。花灯戏因此一度衰落。清朝乾隆年间,花灯戏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普及。1765年《辰州府志》十四卷十一页载:“元宵前数日,城乡多为剪纸为灯,或龙或狮及鸟兽状,十岁以下童子扮演采茶、秧歌诸故事,至十五日夜,笙歌鼎沸盈于达旦,仕女聚欢,统曰‘闹元宵’。”  花灯戏虽为封建士大夫所不耻,但广泛流传于民间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),麻阳花灯艺人聂榜榜用阳戏《刘海砍樵》的套路,表演花灯曲目《癞蛤蟆拜年》,开了湘西花灯戏剧化创作先河,使麻阳花灯始有“灯戏”之称。  从二人转到十六人表演  从1964年开始,麻阳花灯戏艺人大胆创新,在弘扬发展花灯戏歌舞艺术的同时,由把一丑一旦两把花扇表演扩展到16人32把花扇表演,到创作、移植《喜迎亲》、《沙家浜》、《孟姜女》等106个花灯戏剧目,“麻阳花灯戏”逐渐发展成为湖南省地方保留小剧种之一,1990年被收录于《湖南地方剧种志》中。  在苗乡土生土长的麻阳花灯戏,世代相传,至今,每逢春节,自发组合的花灯班子,城乡四处可见。但要见到传统正宗的麻阳花灯戏,却不太容易。当年的麻阳花灯,由两个10岁左右的男童扮演小旦和小丑。小旦称为“灯姑娘”;小丑称为“癞花子”。两人在灯头的帮唱和锣鼓的配合下表演。表演者只跳不唱,称为“摆灯”,又叫“哑子灯”。约自清末民初开始,只限男童跳灯的做法逐渐改变,改由两名成年男子装扮灯姑娘的癞花子,且唱且跳,载歌载舞,称为“跳灯”。由摆灯到跳灯,增强了艺术表现力,是花灯艺术的一个飞跃。  麻阳花灯从前是男子的艺术,女子是无缘介入的。上世纪50年代以后,麻阳花灯才打破了男子的一统天下,而且出现了一批颇有成就的女花灯艺人。在麻阳,人们将花灯分为“武花灯”和“文花灯”两大类,武花灯无故事情节,如:《打金钗》、《绣荷包》、《雪花飘》等,属于民间歌舞,数量甚多,是花灯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,文花灯受民间说唱和戏曲的影响,以花灯歌舞体现有简单情节的故事。  第6代传人,麻阳花灯戏剧团副团长舒秀群说:“正月玩花灯,五月演花灯,日常唱花灯。”  正月玩花灯,每年腊月初一“参堂”,继而开始花灯戏排练学习及灯具制作。新年农历正月初一“出灯行”,由掌灯师傅率领班子到庙坛参神。一般正月初三正式“出灯”,多为携带乐器班子的旦丑二角表演,也有旦角独演节目,演出内容为单人套子和双人套子,或本村寨艺人,或不同村寨艺人举行“比灯”竞赛,并往所到村寨各家“送灯”祝福,受主家相应馈赠。到正月十五,最迟二十,就不再“送灯”,各灯班各举行“烧灯”仪式,以钱纸堆烧灯笼、花等,“灯姑娘”抱卸下的戏服在火堆上来回跳跃,俗称“跳火十”。  五月演花灯,每年农历四月的苗族“四月八”、五月的“盘瓠龙船节”、十月的苗族饱冬节等传统节会,麻阳各村寨灯班多即时“出行灯”赶赴节会,登台献艺,演出内容多为曲牌连套,即花灯戏。  日常唱花灯,麻阳乡村百姓平常喜以山歌抒情,也常以花灯套子清唱心事,此类表演纯属自娱,也有艺人间即兴唱调比试的。  传承保护,任重道远  “麻阳花灯”曲调丰富,创作很多,《湖南民间音乐集成》收麻阳花灯曲目达百余首。这些曲调从唱词内容大体可分:一是抒情性曲目(又称花灯歌舞),如《采茶》、《采花》、《观花》、《观灯》等,内容大多歌颂了大自然、歌颂爱情、祝福吉祥平安、祈祷人寿年丰;二是叙事性曲目(又称花灯演唱),如《香莲闯宫》、《三娘自叹》、《双拜月》等,演员以第三人称向观众叙述一个故事或一个故事片断。丰富多彩的花灯音乐曲调,为麻阳花灯戏剧形成与发展,奠定了坚实基础。  虽然麻阳县不懈努力地保护、创作和传承,并取得一定成果,但今后的抢救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。一是老艺人年事已高,传承能力不强;二是遗留下来的资料不多;三是观众群体日渐萎缩;四是经费难以保证,剧团待遇较低,年轻人对传统剧目缺乏兴趣,传承难以为继。据悉,30余人的花灯戏剧团,财政拨款一年为30多万元,而演出任务繁重,每年达40至50场,资金的自筹,困难多多。  令人欣喜的是,麻阳花灯戏剧团有在职花灯戏代表性传承人3名,他们利用排练和空余时间开展传承活动,训练剧团年轻演员,培养后继人才,努力收集、保存相关实物、资料,各自都收集有不同数量的花灯戏剧本、道具、服装、图片等资料,较好地履行了传承职责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